馬航MH17客機墜毀調查或將不了了之

海外網7月22日電 馬航MH17客機墜毀已有數日,現在機上所有遇難人員的姓名信息都已經公布出來。但對于客機墜落的真相,相關各國如烏克蘭、俄羅斯以及美國和歐洲等國卻開始了相互之間看似有理有據的指責。而伴隨著這些大國博弈的,是在荒野中已經開始腐爛的遇難者遺體。
調查或無果而終
荷蘭首相呂特19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與普京進行了“激烈交談”。他說,“普京還有最后一次表真心的機會”,并稱英法德領導人都同意他的看法,那就是俄羅斯必須給國際社會“一個說法”。美國國務卿克里指責俄羅斯向烏克蘭東部武裝提供武器,前國務卿希拉里更是稱“普京已經走得太遠了,美國不會袖手旁觀。”普京也不甘示弱,21日普京分別致電英、澳、荷、德四國領導人,稱俄方愿為馬航MH17客機空難調查提供必要的幫助,并稱在調查結束前任何人都不應發表政治化的聲明。
不過,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這個問題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軟弱”,奧巴馬在第一次與普京針對MH17被擊落事件通話的時候,并沒有直接指責普京,在有了一定指向性證據之后,他只說有證據顯示是親俄武裝所為的。在英國、德國等號召建立聯合調查委員會的問題上,美國也并沒有力推此事,在證據隨著時間在逐漸減少的節點上,美國的緩慢動作說明美國不想當領頭者,這顯然與奧巴馬上任來奉行的“奧巴馬主義”也是契合的。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對MH17被擊落事件的調查最終很可能是不了了之。迄今為止,最關鍵的兩個事情沒有能夠進行,那就是盡快在現場展開救援與遺體處置與現場證據的保護。據美聯社19日消息,由于部分尸體墜落地點在一些民居內,當地居民不知道如何處理遇難者遺體,只能將遺體集中放置。目前空難區域的情況非常復雜,遇難者的遺體已經開始腐爛,當地居民不得不將他們就地掩埋,很多證據已經消失。同時,烏克蘭安全和防務委員會的發言人稱,東部的反政府武裝分子強迫在當地的救援人員將196具遺體交給他們,反政府武裝試圖將遺骸運往俄羅斯。
此外,飛機黑匣子的下落仍然成迷,并且很有可能永遠成迷,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很有可能像上一次馬航事件一樣,最終不了了之。或許各方都不著急調查的原因是因為本次事故沒有幸存者,并不用爭分奪秒來搜尋,但正因為這次事件沒有生還者,如果最終的調查結果不了了之,各方只關注于自己的利益的話,目前看似比較平靜的荷蘭、馬來甚至是俄烏的民眾都會打破目前的靜默,將情緒爆發出來。
肇事者的三種目的
不同于上一次的馬航事故,這次馬航飛機被擊落事件是可以進行客觀徹底的調查的,但就在現實證據正在隨時間逐漸消失的節點下,各方還在互相指責的原因或許就是肇事者希望渾水摸魚,更好地構建一些對自己有利,對對方不利的證據出來。從可掌握的情況來看,馬航被擊落事件無非只有三種可能。
第一,就是誤傷。目前在烏克蘭東部能夠發射導彈的只能是烏克蘭軍方與東部反政府組織,有鑒于烏克蘭軍隊在克里米亞危機中的表現,官方擊落飛機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所有的矛頭也都指向烏克蘭東部的反政府武裝,他們誤將馬航客機認作軍機或者是烏克蘭政府軍軍,利用剛剛獲得的武器攻擊了目標。
第二,有目的性的打擊。早前有俄羅斯方面的消息稱普京的專機早前經過了事發區域,并且專機的外觀看起來與被擊落的馬航客機是非相似,但隨后俄羅斯方面又否認了這則消息。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為目前烏克蘭政府軍在東部地區占據著優勢,沒有必要再進行這種冒險的動作。東部反政府武裝目前還沒有統一起來,在信息收集上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確。
第三種可能,就是為了嫁禍于人,其目的是要將烏克蘭東部的局勢復雜化,將對方陷于國際輿論的被動中去,甚至扭轉地區戰局,這也是有先例的。早在94年波黑戰爭期間,占盡優勢的塞族武裝就是因為一發炮彈襲擊了平民區造成重大傷亡從而使得北約有了出兵轟炸的借口,從而改變了波黑戰爭的結局。
普京很被動
從地區局勢角度看,如果沒有烏克蘭危機,這次的馬航MH17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馬航客機被擊落之后,普京現在應該會比較頭疼,美國國務卿克里20日稱,美國已經有證據表明擊落馬航客機的導彈來自俄羅斯,而俄羅斯方面迄今為止(21日)尚未否認美國的說法。
在烏克蘭危機的初期,普京可謂是順風順水,玩弄西方于鼓掌之間,還收回了克里米亞。雖然受到了西方的一些制裁,但俄羅斯的經濟尚能支持。但馬航事件之后,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一切行為都會陷于輿論上的被動,普京的全球戰略規劃都要重新設計,全球的戰略格局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就像西方媒體所稱“現在就像一塊巨石落入了湖中,波浪還在擴散之中。”(劉猛)
(責編:王棟)









